第五人格miss_第五人格陌兮资料
1.初中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的原文和翻译{语文版}
2.历代名人对五柳先生的评价
3.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简介~~~
4.1、灰原哀的罗马字拼写 2、雪莉酒的产地 3、“志保”的罗马拼音是 4、TV中柯南的声优是 5、小哀喜欢的颜色
1、周恩来
1938年8月,长征的红军到了毛儿盖附近,党中央在沙窝召开会议之后,周恩来因疲劳过度,营养不足,再加上自然环境恶劣,他病倒了。这次病,来势异常凶猛,肝脏肿大,下缘竟达到右肠骨窝,连续几天周恩来一直发着高烧,不能进食。医生为周恩来做了检查,诊断为肝脓肿和阿米巴痢疾。毛儿盖会议后,中央红军决定继续北上。
周恩来身体非常虚弱,彭德怀下令,组织担架队,由陈赓任队长,兵站部长兼政委杨立三组织担架,抬着周恩来,向着荒无人烟,充满沼泽的大草地进发。草地天气变化无常,时而狂风四起,大雨滂沱,时而漫天飞雪,冰雹骤降。周恩来不愿看到体质虚弱的同志们双肩磨破,步履艰难的抬着自己,几次要挣扎着要从担架上下来自己走。
然而,他已虚弱不堪,身不由己。1954年,时任中央财政部部长的杨立三因患脑癌逝世,任共和国总理的周恩来担任主祭人,并无论如何也要亲自给杨立三抬棺送葬。并走在右边最前头执绋,到八宝山后,周恩来眼含热泪与杨立三作了最后的告别,了却了他为杨立三抬棺送葬的心愿,谱写了一首共和国将帅生死情的感人篇章。
2、邓宝珊
在1917年初冬的傍晚,在内蒙古的南部的毛乌素大沙漠北沿的附近,一个50岁左右的蒙古族牧人,看到了沙坡底下,一个睡着了的面色黑红,浓眉面的青年,就走过去叫醒了他,这个人就是邓宝珊。
邓宝珊本是穿过沙漠的,结果走了一天多,水壶也喝空了,太困倦就躺下来休息,就睡到了很晚,牧人告诉他太阳快落山了前面的沙漠走不过去,夜间过沙漠很危险。牧人就邀请进他到自己的蒙古包,休息一晚上,第二天早上醒来,牧人不仅拿出一双哈登鞋,还有满满一袋干粮,装满了水的水壶,就这样邓宝珊得以安全的到达北方参加孙中山的反段祺瑞的会议。
后来邓宝珊在心里是一直惦记着这个对他有救命之恩的蒙古牧人,对我有救命之恩,在20年后的1938年的初夏,邓宝珊凭着自己当初并不太清楚的这个记忆奔走了很多沙丘,最后找到了当时已经年近70的牧人,赠送了很多的法币,毛毯,烟酒等来报答救命之恩。
3、韩信
韩信乃汉初三杰之一。早年家贫,生活潦倒时,多由亲友资助,其中曾寄食在南昌亭长家中数月,故亭长之妻甚为不悦。一日,趁韩信未起床,即进早饭,当韩信来到,他们全不理会,韩信一气之下,离开南昌。曾受漂母赠饭疗饥,后来以千金为报。
一次,韩信为了生计在淮水边垂钓,但大半天均无渔获,河边有数位老妇在漂絮,有位漂母见韩信面有饥色,顿生怜悯之心,送了些饭菜给他吃。自始起,韩信每天都来到此处下钓,漂母也天天供他饭菜以裹腹。一日,韩信对漂母说:“当我他日得志时,定会重重报答你。”
漂母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我不指望你回报,但你应志在四方。”后来韩信随项梁起兵抗秦,转归汉王刘邦,经萧何举荐,拜为大将,因屡建奇功,被封为楚王。韩信衣锦还乡,特在泗口南岸拜见漂母,并赠黄金千镒,藉以报答她赐饭之恩德。
4、秦穆公
秦穆公曾经外出王宫,丢失了自己的骏马,他亲自出去找,看见有人已经把自己的马杀掉了,正在一起吃马肉。秦穆公对 他们说:“这是我的马。”这些人都害怕惊恐地站起来。 秦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的肉不喝酒的人会死。”于是给他们酒喝。
杀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围困住了。以前那些杀马吃肉的人互相说:“我们到了已经可以以死来报答穆公给我们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时候了。”于是就击溃了包围秦穆公的军队,穆公终于解决了困难,打败晋国,并抓了?晋惠公回来。
5、胡歌
胡歌出生于1982年,1996年14岁的胡歌被选中成为了上海教育电视台的小主持人,当时胡歌在节目中总是一本正经的进行着节目的主持,当时在胡歌的身上就已经有一种非凡的气质,在镜头前的胡歌自信非常,这也让他喜欢上了面对镜头的感觉,于是在2001年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2005年出演了《仙剑奇侠传》大火。
在刚刚出道的时候,当时的胡歌因为仙剑中的“李逍遥”一角红遍大江南北,当时胡歌是和唐人合作,就在胡歌正当红的时候其实和东家的合约已经到期了,但是胡歌并没有像一些演员一样,在自己红了之后,就去选择下家,而是继续跟唐人合作,其实就是胡歌感恩唐人,当时在胡歌出的时候唐人也没有放弃他,当时胡歌最难熬的日子是唐人一时陪伴着他,在他红了之后也一直陪伴着唐人,一直荣辱与共。
人的一生,离不开外在的帮助和支持,大自然的滋养,父母的抚育,友情的慰藉和社会的教育。事实上生活给了我们太多这样的恩惠,这些恩惠,成了我们生命的源泉,也成就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无论怎样,我们都应以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
初中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的原文和翻译{语文版}
道家历史 首先是道家思想。道家和道教,本来是有区别的。先秦道家,是以老、庄为代表的哲学派别,而道教乃是东汉形成的一种宗教。但二者又不是毫无联系的。道教创立的时候,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规定为教徒必须习诵的功课。《道德经》的基本思想是"道",并把道视为超时空的天地万物的根源,既有本体的意义,也含有规律的意义,其界属模糊不清,"玄之又玄",十分神秘,不同的人可以作出不同的解说。《庄子》更把道解释成为:"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并谓"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禺强得之,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⒀这种以道为万古常存、得道以后便可以长生久视、成为神仙的思想,为后来的道教所汲取。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它从宗教的角度把道说成是神异之物,灵而有信,"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⒁并与神秘化了的元气说结合起来,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无形无名,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⒂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
道教还把老子看作是道的化身,这种思想在道教产生之前就有了。东汉明帝、章帝之际,益州太守王阜作《老子圣母碑》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明,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把老子与道合而为一。道教继续发挥了这种思想。
《太平经》曰:"老子者,得道之大圣,幽显所共师者也。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住无所住,常无不在。不在之在,在乎无极。无极之极,极乎太玄。太玄者,太宗极主之所都也。老子都此,化应十方。敷有无之妙,应接无穷,……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传为张陵(或为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也把老子作为道的化身,称"一者,道也","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其后《混元皇帝圣纪》又称:"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与道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道是天地万物之源,因而作为道的化身的"太上老君",也就成为"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神之帝君"。这说明哲学家老子和哲学范畴"道"在道教中已被神化为天上的神灵。因此,信道也就变成了信神,崇奉老子亦即崇奉天神。修道成仙思想乃是道教的核心,道教的教理教义和各种修炼方术,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展开的。道教的命名,也与它的基本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道家思想乃是道教最为重要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家哲学乃是它的理论基础之一。《魏书·释老志》在谈到道教的本源和宗旨时便称:"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其为教也,咸蠲去邪累,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累德增善,乃至白日升天,长生世上。"这里所说的道家,就是指道教。正因为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与道家老子确有不解之缘,所以人们习惯上常常把道教也称为道家。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这种黄老之学是以道家的清静养生、无为治世为主,但汲取了阴阳、儒、墨、名、法各家的部分内容,已不完全是先秦的道家,而是被称为黄老术的新道家。后来,黄老养生之术演变为道教的修炼方术,奉黄老术的黄老道家便是道教的前驱。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道家思想曾作过这样的评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是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他所说的道家,就是指黄老道术的新道家。司马谈的这种观点,被东晋道士葛洪所用。
葛洪依据司马谈的这种观点,从神仙道教的基本立场出发,阐述了他的道本儒末、道高于儒的思想,以为道家之教"务在全大宗之朴,守真正之源",主张"包儒墨之善,总名法之要",吸收各家之长,来建树其神仙道教的理论体系。⒃在修道方法上,他也主张"内宝养生之道,外则和光于世,治身而身长修,治国而国太平。以六经训俗士,以方术授知音,欲少留则且止而佐时,欲升腾则凌霄而轻举"。⒄这就是他的"外儒内道"和儒道双修、内外两得的两重人格的本质表现,也是上层化的士族贵族神仙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其次,道教还汲取了儒家的纲常思想。这种纲常的核心是"三纲五常",这是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道德规范。
这种纲常思想,是儒家导其源,道教缵其绪,作了继承和发展。在道书中,虽然很少提到三纲五常的名称,但宣扬这种道德思想颇力;在宣扬这些道德的时候,往往与它的长生成仙思想结合起来,而且以"神"的威力驱使人们去奉行,这对维护封建社会的伦常和秩序,更容易发挥其特殊的作用。《荀子·礼论》提出"礼有三本"之说,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董仲舒则认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⒅把三纲五常说成是天经地义。《太平经》汲取了这些思想,提出"人亦天地之子也,子不慎力养天地所为,名为不孝之子也。"并称:
"子不孝,弟子不顺,臣不忠,罪皆不与于赦。令天甚疾之,地甚恶之,以为大事,以为大咎也。鬼神甚非之,故为最恶下行也。"又谓:"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天地憎之,鬼神害之,人共恶之,死尚有余责于地下,名为三行不顺善之子也。"⒆《太平经》不仅继承儒家旨趣,大肆宣扬天、地、君、父、师信仰的重要,而且还第一次将"天地君父师"合为一体,这在当时儒家的经典中尚未如此,而这正是后来社会上"天地君亲师"信仰的由来,其影响尤其深远。《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亦说:诸欲修道者,务必"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它特别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义不可不行。"《太上洞玄灵宝智慧罪根上品大戒经》中,更把儒家的许多封建道德规范都包括进去了,它说:"与人君言,则惠于国;与人父言,则慈于子;与人师言,则爱于众;与人兄言,则悌于行;与人臣言,则忠于君;与人子言,则孝于亲;与人友言,则信于交;与人妇言,则贞于夫;与人夫言,则和于室;……与奴婢言,则慎于事。"这样,把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道德规范都讲到了,用"忠"、"孝"、"慈"、"爱"、"惠"、"悌"、"和"、"贞"、"信"、"慎"等道德规范来调整各种不同的人与人的关系,比儒家讲得更集中,更全面。
先秦儒家思想,到西汉董仲舒为之一变。董仲舒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宗天神学以及随之而起的谶纬神学,均为道教直接所吸收,成为道教的重要渊源。如《河图纪命符》说:
"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纪。……又人身中有三尸。三尸之为物,实魂魄鬼神之属也,欲使人早死,此尸当得作鬼,自放纵游行,飨食人祭醊。每到六甲穷日,辄上天白司命,道人罪过。过大者夺人纪,小者夺人算。故求仙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众善,乃服药有益,乃成仙。"这类神秘的东西,几乎原封不动地为后来的道教所吸收,并加以发挥。其他如"少室山有玉膏,服即成仙";昆仑山为仙人集聚之所;西王母为赐授仙经、指导修道之神;黄帝原本北斗黄神,即位后即"一道修德,唯仁是行",最后乘龙上天;五岳四海和人的耳、目、鼻、齿、发皆各有神;以及星象预示吉凶之说和召神劾鬼之术,如此等等,均是便于道教利用的资料。
此外,《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东汉时的《太平经》就是"以阴阳五行为家",而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乃是借《周易》爻象的神秘思想来论述修仙的方法,对后世道教的影响甚大,被称为"万古丹经王"。此后,以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来阐发道教的内外丹法的道教学者相继不绝。
道教也汲取了墨家思想。章太炎先生早就指出过:道教思想是"本诸墨氏,源远流长。"⒇墨子提倡尊天明鬼,这种思想显然是被道教所吸收,这方面无须多加说明。此外,墨子还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上,提倡自食其力和互利互助。墨子在《非乐》上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在《天志》下又反对"不与其劳获其实"。《太平经》亦强调"人各自衣食其力",反对"强取人物"。墨子在《兼爱》中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实行"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在《尚贤》下又认为"为贤之道"就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反之,他在《尚同》上说,若"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能以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那就会使"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太平经》亦强调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利思想,主张有财物的人应当"乐以养人","周穷救急"。它认为天地间的一切财物都是"天地中和之气"所生,应属于社会公有,不应为私人所独占。认为"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此家但遇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少(小)内(指帝王的私库)之钱财,本非独以给一人也;其有不足者,悉当从其取也。愚人无知,以为终古独当有之,不知乃万尸(户)之委输,皆当得衣食于是也"。又称:"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有道德的人也应当以道德教人,否则也是犯了"不可除"的弥天大罪。认为"人积道无极,不肯教人开蒙求生,罪不除也。……
人积德无极,不肯教人守德养性为谨,其罪不除也"。它也反对"智者"欺负"愚者","强者"欺负"弱者","少者"欺负"老者"。说"或多智,反欺不足者;或力强,反欺弱者;
或后生,反欺老者,皆为逆,故天不久佑之。何也?然智者当苞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强者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与天心不同,故后必有凶也。"《太平经》的这些思想,显然都是墨子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道教的有些神仙方技和变化方术,也依托墨子。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记有《墨子丹法》,《遐览》记有"变化之术"的《墨子五行记》,称"其法用药用符,乃能令人飞行上下,隐沦无方"。《神仙传》又记载孙博、封衡皆宗墨子,孙博"治墨子之术,能令草、木、金、石皆为火光,照耀数里,亦能使身成火,口中吐火";封衡自幼学道,有《墨子法》一篇。葛洪还把墨子列入《神仙传》,说他外治经典,内修道术,精思道法,想象神仙,后得神人授书,"乃得地仙"。可见,墨子在道教信仰中的吸引力是不小的。
道教在产生过程中,除吸收以上所说的这些古代文化思想之外,还吸收了传统的鬼神观念和古代的宗教思想与巫术。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对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先甚为崇拜,视之为神灵,对他们进行祭祀和祈祷,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天神、地*和人鬼的神灵系统。道教承袭了这种鬼神思想,并将这个神灵系统中的许多神灵作为道教神灵的组成部分。古代殷人认为,卜筮可以决疑惑、断吉凶;巫师可以交通鬼神,依仗巫术可以为人们祈福禳灾。这种巫术,也为道教所吸收和继承。
道教对战国的神仙思想和神仙方术也作了继承,并有所发展。早在《庄子》和《楚辞》里,有关神仙思想的言论已屡见不鲜。稍后,在燕齐和荆楚等地均出现了鼓吹长生成仙的方术。这种神仙方术原无系统的理论,后来,这些方士利用战国时齐人邹衍所论终始五德之运的五行阴阳学说加以解释,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神仙家,即方仙道。秦皇、汉武对此都"莫不甘心",求之"如恐弗及",以致"自言有禁方、能神仙"之徒多到"不可胜数"的地步。传说崇尚方仙道的宋毋忌、郑伯侨等都向往神仙、"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以后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方术皆为道教所承袭,神仙方术衍化为道教的修炼方术,神仙方士也逐渐衍化为道士。
由此可见,道教和我国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都有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它的产生,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孕育的结果。但从孕育到最后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逐步衍化的酝酿过程。早在战国之末,已有鼓吹长生成仙的所谓方仙道的渐次兴起。西汉末年,由于谶纬神学的盛行,黄老学向宗教化的方向发展,随即又有黄老学与方仙道相结合的所谓黄老道的出现。这些可视为道教的胚胎。不过它仍属于类似宗教的信仰,尚未正式形成为宗教组织,行其术者一般谓之方士,还未称为道士。到了前后汉交替的时候,开始出现方士又称道士的情况。《汉书·王莽传》说:"先是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谶记,为涉言孛星扫宫室,刘氏当复兴,国师公姓名是也。涉信其言。"这个鼓吹王涉造王莽反的西门君惠,在桓谭的《新论·辨惑》中仍称方士。又据《后汉书·祭遵传》记载,鼓动涿郡张丰造汉光武反的,也是道士:"初,丰好方术,有道士言丰当为天子,以五彩囊裹石系丰肘云:'石中有玉玺。'丰信之,遂反。"《后汉书·许曼传》载:"许曼……祖父峻,……行遇道士张巨君授以方术,所著《易林》,至今行于世。"《后汉书·第五伦传》称:第五伦"自以为久宦不达,遂将家属客河东,变姓名,自号王伯齐,载盐往来太原、上党,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这个第五伦看来并不是教徒方士,但因其隐姓埋名于民间,热心为民众公共卫生事业服务,经常为他们扫除垃圾,受到人们的尊敬,人们便以为他是道士,遂以道士称之。说明道士之名在当时已为民间所熟知,而且视为一种尊称。当时民间不仅有个别道士的活动,而且开始近于有组织的活动。如《后汉书·马援传》说:"初,卷人维汜,訞言称神,有弟子数百人,坐伏诛。后其弟子李广等,宣言'汜神化不死',以诳惑百姓。十七年(指汉光武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遂共聚会徒党,攻没皖城,杀皖侯刘闵,自称'南岳大师'。"同书《臧宫传》云:"十九年(43),妖巫维汜弟子单臣、傅镇等复妖言相聚,入原武城,劫吏人,自称将军。"同书《桓帝纪》又称:建和二年(148)"冬十月,长平陈景自号'黄帝子',署置官属,又南顿管伯亦称'',并图举兵,悉伏诛"。从这些起义的组织者相信"神化不死"以及自称"南岳大师"、"黄帝子"、""和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妖巫"等事实来看,表明当时民间已有类似于道教的组织存在了。
道家哲学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
基本观点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解放 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 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
道家的社会哲学不是进取的,积极的,因为社会只是天道的过程,而不是目的本身。道家认为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并不需要提出一套决定性的社会理想,因为天道变化,本身无所谓绝对的是非善恶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 是在社会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须是能应在任何历史情境的社会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也就因为道家的社会哲学不以自己发展规格为主, 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于人们修养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黄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安定了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失意于儒家本位的官场文化之后,也能有一广大的心性世界以顺遂人生。
重要哲学家之思想
道家的理论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经》一书上下五千言,字字珠玑,书中广论道的形上学义、人生智慧义,提出一种有物混成且独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论,也提出世界存在与运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动"的本体论思想,对于存活于其中的人类而言,其应学习的就是处世的智慧,于是老子也提出了众多的政治、社会与人生哲学观点出来,但重点都在保身而不在文明的开创,可以说他是以一套宗本于智慧之道的社会哲学与理论来应对混乱的世局,而无意制造社会的新气象,因为那些都不是大道的本
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最重要开创者,道家哲学基本上也就是老庄二型而已。庄子的道家学不同于老学之处,在于庄子更详尽地处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可开创能力,包括智慧上、认识能力上、身体能量上等等。庄子同样站在天道自然的命题基础上,提出了从人的自我修养到面对整个社会国家的处世之道,庄子书内七篇之作,就是他从世界观到知识论到工夫论到社会哲学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理论。
列子,战国时人。现存有的《列子》八篇 是东晋张湛所辑 一般认为该书反映了战国至魏晋间的思想。《列子》从道家思想出发 并对道家思想中无为的人生观有所改造 强调人在自然天地间的积极作用 并认为人在一种不任强使力的生存状态下,不忧天 不畏天 才是最好的生存状态。
王弼,三国时代人。当两汉经学的发展已到尾声,社会政治一直在与不义的情境中,知识份子转向玄学清谈的风气,王弼以其对老子哲学的深切体悟,注解老子《道德经》一书,重体用之分 有无之别 不但发展出诠释老学的宗旨:"贵无"的精神,并以此原理注解《易经》,甚至还因此改变了从汉易以来言象数易学的气化宇宙论 而将易经的研究方向代之以纯粹玄学思想 使中国易学史走向一个崭新的局面。
郭象,西晋人,以《庄子注》闻名,主张“独化”理论 是一种从高度抽象思维当中所发展出来的的玄学式概念理论 认为宇宙万物都生于偶然的"玄冥"境界 因此提倡一种物无大小 各顺其适之精神,平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人生观。
发展时期
道家起源应为远古的隐士传统,当然也有学者说老子是清庙之守,总之,道家的起源绝不是社会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们从旁观察世局,认真思索宇宙的真象,使用着抽象度高且不带意识型态的执着的语言,描述天道与人事变化的法则,属于原理性研究的层次是他们的专长。当先秦的老庄二子总摄整理了道家思想的纲领之后,道家形上思想的深度立刻影响了儒家与法家的形上思想,儒家《易传》之作与韩非子《解老》之作都是在其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说。但是在社会政治的实际影响力上,老子之学要到汉初黄老之治的实施后才正式被试验着,因为在迭经春秋、战国、灭秦、楚汉之争之社会战乱终告停止之时,人们终于发现争强斗争的害处以及休养生息的重要,于是老学原理的政治哲学观点遂被重视。等到西汉强盛,君王开始好大喜功,争战的岁月再度启幕,时代的风气再度转变,然后也再度败坏,等到魏晋清谈之风起,道家哲学又开始了它的生命力,何晏、王弼首开其风,王弼更以简洁有力的注经之作,从理论上深入道家之学并予以阐发,而向秀、郭象则发展庄学的注释工作。魏晋之后,道家思想并未有鲜明的创造传统之再现,但是道家思想的理路却转为道教、易学与儒学理论的开创所藉用的重要启示,尤其是源自庄子的气化宇宙观,更被广泛且深度地再开发着。而同一时期的佛学传播,亦曾有一断相当长的时间是以道家“无”的智慧原理来表达的,此即世称“格义佛学”时期。
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至于道家文化在中国艺术、绘画、文学、雕刻等各方面的影响,则是占据绝对性的优势主导地位,即使说中国艺术的表现即为道家艺术的表现亦不为过。当然,道家哲学对中国政治活动也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得中国知识份子不会因着有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而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
历代名人对五柳先生的评价
一、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三、出处
《陶渊明集》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二、作品赏析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一样描述了溪行、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三、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百度百科-桃花源记
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简介~~~
颜延之(384-456)的《陶征士诔并序》对渊明诗文已有初步品评,指出其思想性格和艺术形式的内在联系:“弱不好弄,长实素心,学非称师,文取指达”,真是文如其人,朴素自然,辞达而已矣,绝对无半点矫揉造作,更无任何繁文缛藻;并且揭示陶公创作远承古代“诗言志”的传统:“赋诗归来,高蹈独善。亦既超旷,无适非心”,性之所至,诗亦随之,我行我素,诗写其心。
沈约(441-513)在《宋书。隐逸传》中为陶渊明立传,使陶渊明进入正史,在传中记载了陶渊明种秫为酒、不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去职、归隐田园、不就征召、王弘致酒、颜延之情款、九日坐菊、蓄无弦琴、葛巾漉酒等生平事迹,同时载录了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与子俨等疏》《命子诗》等表达平生情志的代表作品。沈约与陶渊明产生共鸣与默契的是,他内心有深重的世事沧桑、厌倦官场的归隐山林之情,因不能遂愿,所以更加敬仰、钦佩陶渊明的傲岸与特立。并最早指出他为人“其真率如此”。然而,对渊明文学成就视而不见,这自然与当时的文学风尚相关,客观而言,与前人相比,沈约对陶渊明的认知与接受有深化之功劳,无超越之建树。
刘义庆(403-447)《世说新语》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对陶渊明未措一辞;刘勰(约465-532)思深体大的文论巨著《文心雕龙》,涉及大量作家作品,同样无只言片语提到渊明,皆不免引发后世论者无穷困惑、揣测。钟嵘《诗品》划等次,叙优劣,仅将渊明置之中品,而将灵运划入上品。昭明《文选》仅录陶诗七题八首和《归去来兮辞》一篇,远在灵运诗四十首、延之诗二十首之下。所有这些现象无不反映出其时文坛对偏重形式美的作家作品的推崇和赞赏,对不符合这种潮流的作家作品的贬低与压抑。从对偶精工、辞藻华美、音韵和谐等形文、声角度考察,陶诗风格的确与颜、谢之作大异其趣,成就亦稍逊之;而从真淳质朴、内涵深邃的角度审视,陶公文学成就则远胜颜、谢,不可同日而语矣!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量经不起历史淘洗的平庸之作逐渐被世人淡忘,陶渊明那永葆青春的诗方才大放奇光异彩,为广大读者普遍公认与传诵,逐渐占据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早该占据的特殊席位。
陶公诗文, 在宋齐诗坛久遭冷遇,但其时少数有识之士则迥异其趣,对陶诗已开始刮目相看,试加摹拟,跟着陶公唱同一调子,追求风格的近似。刘宋诗人王僧达(423-458)第一个赋《学陶彭泽体》诗,惜原作已佚,所幸(约414-466)唱和之作《学陶彭泽体》尚存:“长忧非生意,短愿不须多。但使尊酒满,朋旧数相过。秋风七八月,清露润绮罗。提琴当户坐,叹息望天河。保此无倾动宁复滞风波。”开篇二句即本之于陶诗《九日闲居》发端“世短意长多,斯人乐久生”之语,其余八句分别杂拟渊明《移居》(之二)、《拟古》(之七)、《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之二)诸篇中有关诗句,生动显示出王、鲍异流俗、别具慧眼,也从侧面说明陶诗对其熏陶之深。还有几首歌咏田园隐逸的诗,如《答休上人菊》对菊花的赞赏,《观圃人艺植》对农业劳动的肯定,《园中秋散》对隐逸情趣的抒吐,皆可视为对陶公所开创的田园诗体的继承、发展。稍后的江淹(444-505)当其仕途失意、黜放建安吴兴令时,效渊明,寄意读书著文:“山中无事,专与道书为偶。及悠然独往,或日夕忘归,放浪之际,颇著文章自娱”与陶公“闲居寡欢”、“辄题数句自娱”的襟怀声息相通;他还曾赋《杂拟诗》三十首中含《拟陶征君田居》诗:“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其摹拟之精巧酷似,几达可以乱真的地步,后来很长时间竟被视为《归园田居》第六首收入《陶集》,连大文豪苏东坡亦被骗过,误而和之。故宋人陈善认为世人拟陶皆在江淹之下:“要知渊明诗,须观江文通《杂体诗》中拟渊明作者,方是逼真”。
在南朝,与渊明同声相应者颇有人在,接受陶作影响的诗文不难探寻。刘义庆《幽明录》中《刘晨阮肇》所叙故事,与《桃花源记》情节多所相通。何逊(?-518)诗“饶贫寒气”(《颜氏家训。文章》),与陶公《泳贫士》之作一脉相承,其《赠诸游旧》诗中“薄伎竟无依”与渊明“孤云独无依”唱着同一调子,而“一涂今未是,万绪昨如非”,更是陶公“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的续唱。故后来有将二者比较的:“何逊诗以本色见佳,后之真者,欲摹之而不及。陶之难摹,难其神也,何之难摹,难其韵也。”(陆时雍〈诗镜总论〉)凶手、何并提,说明两者反映自然美的一致性,而其差别则在陶的自然出自天工,何的自然出于人力。周舍(469-524)接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写有〈还田舍〉一诗:“薄游久已倦,归来多暇日。未凿武陵岩,先开仲长室。松篁日月长,蓬麻岁月密。心存野人处,贵使容我膝。况兹薄暮情,高秋正萧瑟。”“武陵岩”典出《桃花源记》武陵渔人探得的山口;“容我膝”典出《归去来兮辞》中“审容膝之易安”一句。刘峻(462-522)不肯与俗浮沉,归隐志坚,其《始居山营室》诗抒吐隐逸、游仙之趣,与陶公《读山海经》诗旨趣相仿佛;其“田家野老,提壶其至。班荆林下,陈樽置酌,酒酣耳热,屡舞喧呶”(《东阳金华山栖志》)一段记述,简直可视为陶诗“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饮酒》之十四)的改写。吴均(469-520)诗“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赠王桂阳》),其意境源出陶诗“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饮酒》之八)。 南朝诗坛追逐靡丽,竟相“俪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更多的士子视陶诗为“质直”而加以轻蔑、贬低,使陶诗在北朝的反响转而超过南朝。
北齐祖鸿勋,卒于天宝(550-560)初年,一生仕途坎坷,其仕而复归、隐而复仕的经历与渊明颇为相似,其《与阳休之书》叙归园田居的情趣:“檐下生烟,共霄气而舒卷。园中桃李,杂椿柏而葱茜。时一褰裳涉涧,负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飘飘而将逝,杳然不复自知在天地间矣!若此者久之,乃还所住。孤坐危石,抚琴对水,独咏山阿。举酒望月,听风声以兴思,闻鹤唳以动杯。”题材、句式皆仿陶公,简直可以视为北朝的《归去来兮辞》。由南入北集六朝文学之大成者的诗人庾信(513-581),其《小园赋》刻画自己隐居的小园:“欹侧八九丈,纵横数十步,榆柳两三行,梨桃百余树”,全仿陶公所描绘的田园环境:“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 罗堂前”。颜之推(531-590)诗“愿与浊泥会,思将垢石并,归真山岳下,抱润潜其荣”(《古意》之二),与渊明“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辛丑岁七月赴还江陵夜行涂口》)的思想一脉相承。
钟嵘(466-518)作为齐梁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其《诗品》品评自汉至梁一百二十多位五言诗的主要作者及其作品,提倡风力,反对玄言诗、声病说,为中国开展系统诗评之祖。《诗品总序》结尾标举二十一位代表诗人及其代表作,对渊明独称“陶公”,表示了与其他诗人不同的特殊敬重。《诗品卷中》对陶诗渊源及其艺术风格首次提出明确而又精辟的见解:“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萧统(501-531),梁代著名文论家,梁武帝长子,未继位而卒,谥昭明,后世称昭明太子。他生前曾招聚文学之士,编篡《文选》三十卷,为“选学”创始人。亿还第一个整理陶潜诗文,编成《陶渊明集》,在较为完整地保存原作、奠定陶学基石上立下不朽功勋。相传其在《陶集》成册后,于渊明逝世百年之际,即梁大通丁未(527)年夏季六月,撰成《陶渊明集序》,向读者积极推荐,为传播陶作、扩大影响想方设法,其用心之良苦,令人肃然起劲。该 序对陶诗与饮酒的关系,首次提出创见:“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对陶作的艺术特征和卓越成就更加推崇:“其文章不群,词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与之京。横素波而旁流,干表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还对渊明人格深表赞许:“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氵于隆,孰能如此者乎!”赖此《陶集》刊布,可望士庶弃邪归正,天下人心向善,自属想当然的天下奇谈,难免文学万能之讥。他对《闲情赋》的挑剔:“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于此,后世更多驳其非,如宋苏轼就讽其“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但联系昭明曾将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曹植《洛神赋》等写男女之情、描绘女子形貌的作品收入《文选》,以及昭明诗歌创作亦有类似题材等情况来看,他实非绝对排斥之篇,只不过反对过分涂抹关系,从传统道德观出发,不愿看到靖节先生的人格和作品有丝毫瑕疵,进而有损于征士的光辉及高大形象。 简文 萧纲(503-551)亦复常以陶诗“置几案间,动静辄讽味”,对陶公非常佩服赏识。这些均系因文及人,仰慕殊深。渊明人品为齐梁士子敬重,相当普遍,如昭明叔父萧秀做江州剌史时,得知前任剌史拔陶公曾孙为里司,叹曰:“陶潜之德,岂可不及后世”,即日辟为西曹,由此可见一斑。
阳休之(509-582),北齐诗人,风格典正,时称“能赋能诗阳休之”。他曾经重新编排《陶集》卷次,其自身创作追求藻饰,却不强求于人,对陶公诗文依然颇加赞赏,并给予一定重视,其所撰《陶潜集序录》云:“余览陶潜之文,辞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其集先有两本行于世,一本八卷,无序;一本六卷,并序目;编比颠乱,兼复阙少。萧统所撰八卷,合序、目、诔、传,而少《五孝传》及《四八目》,然编录有体,次第可寻。余颇赏潜文,以为三本不同,恐终至亡失,今录统所阙并序、目等,合为一帙,十卷,以遗好事君子。”
王通(584-617),隋代思想家、文论家。年青时曾向朝廷献太平之策,未见用而归乡里,聚徒讲学,时人尊称为“王孔子”,年朝廷多次征召,皆不就。他坚持传统的儒家立场,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论作家作品多从道德的视角出发,故对陶公其人其文评价不高:“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矣’。”让为渊明乃旷放不羁之士,其《归去来兮辞》表现出易地避祸的心态。陶公处在晋宋之交风云变幻的多事之秋,有此心态人们不难理解,但指其《五柳先生传》几乎达到了自我封闭、与世隔绝的极端境界,就未免太过分了责难之意,溢于言表。
王绩(585-644)家境富裕,“酒翁多于步兵,黍田广于彭泽”,其景仰渊明,屡见乎辞:“尝爱陶渊明,酌醴焚枯鱼”;“草生元亮径,花暗子云居”。他向往陶公“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幽居,就归隐东皋(今山西河津县境内)著书,并自号“东皋子”,钦慕深情,溢于言表。还仿自号“五柳先生”的渊明,自称“五斗先生”,声言将“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五斗先生传》),进而博得时人赠予的“斗酒学士”的雅称。其《醉后》诗道:“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尝春日》云:“野觞浮郑酌,山酒滤陶巾。但令千日醉,何惜两三春。”也像陶公一样以琴酒自娱。卢照邻(635?-682?)对“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的幽居极表钦慕,“还思北窗下,高卧偃羲皇”(《山林休日田家》),期盼有朝一日,走上陶公隐逸之路。孟浩然则是由憧憬渊明之隐逐步走向归田的典型,声称“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余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忠欲侍明主,孝思侍老亲。,归来冒炎暑,耕稼不及春。扇枕北窗下,芝南涧滨。因声谢朝列,吾慕颖阳真。”(《仲夏归南园寄京邑耆旧》)《高士传》即《莲社高贤传》,内含《陶潜传》。诗人在诗中详尽地倾吐了其思想转变的内外因,通过世途风尘与田园静趣的对比,诗人最后终于抛弃“忠欲侍明主”的希冀,在徜徉山水中找到归宿,在隐居中养真全节,保持人格的独立,这种对高尚情操的追求正是其仰慕陶公的关键所在。他在《九日怀襄阳》中道:“谁篱下菊,应闲池上楼。”“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也像陶公一样,往往用白描手法,不刻画不雕琢,浑然而就,意境自呈。《寻梅道士》诗中:“彭泽先生柳,山阴道士鹅。我来从所好,停策汉阴多。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崔徐迹未朽,千载揖清波。”很接近陶诗的风格。李商隐以陶公之隐自免:“陶令弃官后,仰眠书屋中。谁将五斗米,拟换北窗风”(《自况》),并向往远离尘嚣的悠闲:“谁向刘伶天幕内,更当陶令北窗风”(《日》),以复返自然为旨归,在穷愁潦倒的苦涩中透露出“君子固穷”的自信和坦然。
王维的思想与人生比较复杂,早年积极进取,在被贬济州、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专政等政治变故的打击之后,他彻底改变了人生观念与理想。但是他并不认同陶渊明的价值观念,因而没有选择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而是走了“朝隐”之路。然而,王维却在诗歌创作中师宗先贤,用佛禅思想接受、融化陶渊明的田园诗艺术。如“松风吹解带”(《酬张少府》)化自陶诗“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和郭主簿》),“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迪秀才》)化自“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明显模仿陶公诗风,体现了平和恬静的创作心情。佛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是这个世界的真谛。王维责怪陶渊明没有像他那样身心与己脱离,说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然而并没有忘怀社会,他不时地发出忧生忧世之嗟,实际上是用佛教理论来评判陶渊明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儒家提倡‘固穷“”守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推崇人的气节。而道家主张“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存真”“保真”是道家的基本人生观。陶渊明不为功名而折腰、解绶归来,正是儒家“固穷”与道家“保真”两种哲学内涵与文化精神鲜明而典型的体现,然而王维却对此予以质疑和否定,这说明王维所倡言的布仁施义、活国济人、无可无不可,不过是为自己栖身官场来做无力的辩解,并非真正对儒家精神的执著。葛晓音先生从另一角度解释了陶、王价值观念的尖锐冲突:“陶渊明在篡夺和的时代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毕生都在躬耕田园的生活中寻求人生的真谛,并将勤于垄亩的意义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彻底否定现存社会秩序,以坚定自己终身隐逸的意志。……盛唐文人则不同,尽管他们在暂时的挫折中时常产生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愤慨和种种怀疑,但时代给他们提供的人生道路是极其明确的。他们对‘明主’始终终抱有幻想,随时等待着更好的出仕机会,从来没有终身坚持隐遁的打算,因而看待生活的态度相当实际。”葛先生的社会学分析清晰地了王维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人生观。王维对陶渊明的人格、品德还是认同的:“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早秋山中作》卷五)(摘自刘中文《唐代陶渊明接受研究》)
储光羲(约706--约763)诗:“种桑百余树,种黍三十亩。衣食既有余,时时会亲友。夏来菰米饭,秋来菊花酒。孺人喜逢迎,稚子解趋走。日暮闲园里,团团荫榆柳。酩酊乘夜归,凉风吹户牖。清浅望河汉,低昂看北斗。数瓮犹未开,明朝能饮否?”(《田园杂兴》之八)题材、旨趣、句式皆仿《归园田居》。诗人大量使用陶诗的意象:桑 、黍、田园、榆柳、衣食、菊酒、稚子、亲友、日暮、户牖,等等,并化陶诗《庚戌岁九月中西田获早稻》的诗意,抒写田园生活甘醇浓厚的情致:桑树百余株,禾黍三十亩,丰饶自足的庄园;自安自乐,衣食盈余,常与亲友说平生、谈契阔;妻子稚儿也深会世间人情,为亲朋的到来奔走逢迎,菰米饭菊花酒散发着田野的芳香和农人的真诚、热情、纯朴;夕阳的余辉洒落在宁静安乐的田家院落,榆柳的树荫姗姗影动、婆娑可人,一切都显得那般安宁、恬淡、闲适。诗人酒醉夜归,已是更深夜静、凉风动户之际,诗人遥望,低数北斗,感悟到宇宙的浩渺、生命的短暂,人生本该这样惬意闲适、及时寻乐,“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酒才真正是生命的灵动之物。这首诗是唐诗中难得的田园佳作,味真、味醇、味正、味厚、味永,足可荡尽灵魂之尘滓
1、灰原哀的罗马字拼写 2、雪莉酒的产地 3、“志保”的罗马拼音是 4、TV中柯南的声优是 5、小哀喜欢的颜色
1、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3、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扩展资料一、李白的文学特征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二、杜甫的文学特征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三、白居易的文学特征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
百度百科—李白
百度百科—杜甫
百度百科—白居易
1 Haibara Ai
2 西班牙的安达鲁西西省
3 Miya no Shi ho
4 高山南(高山美奈美 翻译不同)
5 玫瑰色
6 英国
7 林原惠美
8 英国人
9 江户川柯南 灰原哀吉田步美 圆谷光彦小岛元太小林澄子 (自称顾问)
10 金牛座
11 柯南 VS 基德 VS 阿剑! 宝刀争夺大作战!
12 大约酒精浓度/17%~20%
13 唱歌(虽说五音不全,但有绝对音感,详见在《战栗的乐谱》里,他竟然能分辨出“110”的频率以及灰原哀吹出的笛声!)、棒球(383集中因为不懂棒球术语让平次很无语)、电玩(曾被元太嘲笑过)、猜拳、网球(曾与兰0:40)、推理女人的泳衣(总是服部猜对)(见TV 291 孤岛的公主与龙宫城篇) 14 据青山所说,来自自己网友的名字
15 扮新出的贝尔摩德
16 芙纱绘品牌的最新款钱包
17 代号:基尔
18 父:宫野厚司 母:艾瑞娜·宫野 姊:宫野明美
19 和叶
20 目暮十三
21 Hell Angel(堕落在地狱的天使)
22 160cm(初上高中时的身高)现在无官方资料 我认为170左右
23 小林澄子
24 黑皮肤(他爷爷)
25 1994年 平成6年
26 不知道含义耶(大概是“我爱你”什么的情话)
27 Everlasting B'z
28 1993年 平成5年 6月
29 江古田高校
30 鱼 怕虫子、蛇、野猪等
32 137 蓝色古堡搜索(下集) 23.4% 从此再也没能超越~~~
柯南发行量最高的一卷 18卷 200万册 从此再也没能超越
33
34 藤峰 藤峰有希子
35 保时捷356A 车号:新宿54み 48-69后被青山刚昌改为43-68
36 枡山宪三
37 垃圾桶
38 谢谢你,小。
ありがとな、小さな探侦さん
AR-GATONA CH--SANA TANTE-SAN、
39 一样高 新一 基德 平次的身高与青山刚昌是相同的
40 运命のルーレット廻して
星のかがやきよ
グロリアスマインド
爱は暗闇の中で
明日を梦见て
悲しい少女の顷に戻ったみたいに
ほど贵方が好き
夏を待つセイル(帆)のように
翼を広げて
41 《爱因斯坦的光荣与苦恼的日子》
42 右手
43 贝尔摩得(化妆成新出医生)
44 侧面写的是“大笨蛋推理狂”,杯底才是“我会等你回来”~
45 1.喜欢小动物 2.看女性时装杂志 3、看足球赛 4、开一些恶趣味的玩笑
46 知道柯南真实身份的人
1.阿笠博士 2.工藤夫妇 3.服部平次 4,宫野明美 5.灰原哀(宫野志保) 6.贝尔摩德
7.黑羽快斗(怪盗基德) 8.本堂瑛佑 .诺亚方舟(即泽田弘树 已死) 10.Irish (爱尔兰) 11.鲁邦三世&次元大介&石川五右介门&峰不二子
下面这几个是有争议的,目前并没有明文说这几位知道柯南就是新一,但是如果他们对柯南身份好奇去调查是可以轻而易举调查出柯南=新一的
1.茱蒂 2.高木警官 3.水无怜奈 4.冲矢昴 5.白马探 6.伊东末彦 7.世良真纯
47 推理、足球(踢足球的水准是一流的,其他运动也很在行,国中时是足球队的中锋,球衣是10号)、驯狗、滑雪、溜冰、驾驶、滑板、游泳、射击、摔倒(经常踩到香蕉皮)、拆、绘画(见TV544)、游戏(玩,国际象棋)、吃醋(每当有男生跟兰套近乎,就赌气似地“喝醋”)、绝对音感(见M12)、拉小提琴(似乎是个例外,大音痴小提琴居然拉的这么好,但有个习惯..),分析力,宝石鉴赏(与怪盗KID对决)、滑翔机,汽车,理解力,破解力,平衡力,记忆力,,开飞机(在剧场版里驾驶过大型客机)对于电脑非常在行,偷偷的爬上别人的车、盲文(在福尔摩斯默示录中有所体现)等等(可谓除了缺点就无所不能)第六感超强(很多次案件发生之前就有预感,例如《银翼的魔术师》里感觉到了很多不祥的事情,飞机驾驶员出事前他一直在头疼)
48 1 那位先生 黑衣组织的首领。被组织成员呼为“那位先生”,除此之外一切信息不明。 2 琴酒 声优:堀之纪 黑衣组织的干部。冷酷残忍,头脑冷静,似乎可以毫不犹豫地杀死任何人。给新一灌下毒药使其身体变小的罪魁祸首。 3 伏特加 声优:立木文彦 经常跟随在琴酒身边的黑衣组织成员。 4 苦艾酒(贝尔摩得)声优:小山茉美 真实身份为美国的大明星莎朗·温亚德,诈死后将身份转换为自己的女儿克莉丝。曾经试图追杀叛离组织的雪莉(灰原哀)。精于变装。由于在纽约受过新一和小兰的救命之恩,因此一直刻意保护两人。 5 基安蒂 声优:井上喜久子 组织的狙击手。很讨厌苦艾酒。 6 科恩 声优:木下浩之 组织的狙击手。 7 龙舌兰 声优:广田行生 身材高大的关西大汉。后来被卷入某起案件而被炸死。 8 匹斯可 声优:村松康雄 本名枡山宪三。曾经一度掌握了雪莉的所在,但后来由于射杀吞口议员的画面被拍下,而遭琴酒灭口。 9 宫野明美 声优:胜生真沙子→玉川纱己子 宫野志保(灰原哀)的姐姐。组]织的基层人员,为了让自己和妹妹脱离组织而参与了10亿元抢劫,但后来组织却出尔反尔,明美也被琴酒所杀。曾经和潜入组织卧底的赤井秀一交往。 10 宫野厚司 0科学家,明美和志保的父亲。由于不明原因死亡。 11 宫野爱琳娜 声优:铃木弘子 明美和志保的母亲。由于不明原因死亡。
491.你还真体贴。 2.真是个越来越有吸引力的对象。 3.江户川没那么容易被击垮的。 4.那家伙我才看不上眼的。 5.你还真平静…… 6.笨蛋! 7.怎么每次都是马后炮…… 8.虽然某人是有点多管闲事! 9.在你的词典里也没有啊,不可能三个字。 10.你还真不是一般的矮啊。 11.看来以后要和你相处很长一段时间了。 12.我对他很相信。作为搭档。 13.江户川并不是那种会让你担心的没用家伙。 14.被正义感所驱使,不考虑任何后果的追求事实的真相,为不让任何人受到伤害,自己背负一切。你这种像少年一样的天真性格,我有着刻骨之深的兴趣。但你知道吗,你这种正义的浩然之气让她和我,还有你自己,带来了这种孤独与危险,工藤。 15.你还是不知道 什么都不知道。不过我也并不希望你知道。 16.你很会扮小孩嘛。 17.你不是告诉过我……不要逃避吗?你不是叫我不要逃避自己的命运吗……而且你还说你会保护我对不对? 18.小孩子一个。 19.(M6)如果找不到福尔摩斯,对我们而言,你就是我们的福尔摩斯...... 20.你也是个没口福的呢。 21.名一遇到足球,就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少年了。 22.你正经一点行不行? 23.这和某人每天只会不厌其烦地寻找血淋淋的推理情节的兴趣相比,要好得多了。 24.能爬那么高的,也只有江户川和猴子先生了。 25.终于知道了,推理能力是遗传爸爸的,使用变声蝴蝶结时的演技以及爱出风头和过度自信都是遗传妈妈的。
50 足球、篮球、垒球、网球、排球、可乐罐、垃圾桶、安全帽、石头、遥控器、废铁、地球仪、金块、砖头、轮胎、烟灰缸、包心菜、皮箱、水桶、水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